对话|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时不我待高校发展慢进则退

时间: 2024-05-19 17:06:45 |   作者: 眼影

  “时不我待,没人等你。”“如今慢进则退,不进则溃。”12月13日,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向澎湃新闻()谈起兰大发展的近况时如是说道。

  作为西部之西的一所高校,面对师资的压力、办学条件的压力、经费的压力、地方经济条件对大学支撑的困难,兰大师生对“时不我待”有更为切身的感受——时代的脚步不会停下来,不会因为西部欠发达而等待。

  今年9月,兰州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校庆活动余温尚在,严纯华便提醒自己和同事们,“年过完了,我们该下地了”。借着校庆汇聚增强的自信,带着校友们对学校的关爱,学校的师生员工、医护人员又开始在各自的岗位加紧工作,兰大的马达加速转动起来。

  严纯华坦言,虽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绝非一蹴而就,但兰大应该蹄疾步稳,赶上点、赶上趟。

  但怎么在经费、资源、办学条件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赶上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兰州大学的财政经费投入长期以来不如东部同类高校,以2019年为例,年度预算45.37亿元、增幅19.49%,但生均部门预算13.79万元,排在全国高校第41位。

  穷不是落后的理由,严纯华认为,假如落后失败,首先问题出在自己。在这场你追我赶的竞争中,重要的是提升内生动力。

  虽然起点不低,在“黑河—腾冲”线以西的一半以上国土面积上,兰大是唯一一所985、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但长期以来经费上的捉襟见肘,似乎给在这个校园栖息的师生蒙上一层灰暗暗的薄纱。

  “好像别人拿十块钱,我才拿一块钱,我一块钱能做别人十块钱的事吗?调研中,你会隐隐约约感到,大学所需要的那种不服、那种自信,似乎还差那么一点。”严纯华谈到,把笼罩在师生心头的不自信丢掉,把盖在兰大光芒上的那层薄纱吹开,让大家的精气神提起来,这是提振和发展关键一步。

  为此,兰大正探索走上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严纯华表示,对于兰大来说,不仅要继续夯实在基础学科上的积累,还要充分的利用西部地区在地理、人文、环境、生态上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暂时劣势转化为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比较优势。

  “在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学科整体实力上我们暂时还无法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优秀大学比,但在一些特色学科上我们也有机会,也能做出世界前沿、国家亟需的工作。更何况,世界一流大学除了硬件条件外,还需要文化、氛围和永不满足的奋斗。”他说。

  严纯华如数家珍:“比如要研究青藏高原问题、祁连山问题、干旱半干旱问题、高原亚高原问题、沙漠戈壁问题,研究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共融问题、中华文明与西方交流互动问题,我想西部特别是西北,是一个必兴之地,也是一个有利之地。”他谈到,因此除了在基础研究方面加以凝练之外,我们也希望发挥自家之长,“学习一切先进的理念和发展思路,不跟别人比一时之短长,而是心无旁骛地发展和建设自己的特色”。

  在特色发展之外,为解决困扰兰大多年的人才流失问题,兰大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把不多的资源集中起来用到刀刃上,让“孔雀也能西北飞”。不久前,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兰州市和兰州大学人才集聚和服务能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工作,兰州市和兰州大学联手在北京设立了人才工作站。

  “将在北京的人才站作为前哨和据点,我们就可以面向全球,面向国内其他的省市,诚募我们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在硬件方面,甘肃省和兰州市政府又各自拿出每年4000万和2000万的真金白银,用于兰州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严纯华一一列举,此外兰州市拿出了超过50套的人才房,用于兰州大学的人才的引进。

  “这样就使得兰州市的资源变成兰州大学可以分享的资源,而兰州大学的人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兰州市的人才,市、校融合,共荣共进。”严纯华说。

  闻:您在校庆后,跟同事们说的“年过完了,我们该下地了”,这句话具体指什么?

  :110周年校庆,我们总结了兰大110年办学的历程,让大家回顾了兰大先哲们所创下的基业和成就,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感受到了学校向上的精神,而且知道了学校今天和明天的使命与目标。

  精神的回归和从办学目标上凝练的共识,给我们后面过日子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先机。那么,校庆办完了,大家该各自回到自己的实验室、教研室、宿舍、食堂以及每一个岗位加紧干活去了,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更明确的目标,又有了一种在困顿当中的自信和在不易当中的这份坚守,使得我们大家在干活的时候目标更加清晰。

  :目标总体来说很明确,就是要将兰大的发展与两个百年的中国梦紧密关联,将兰州大学建设成为对世界文明有影响、对国家进步有贡献、为社会所尊崇的世界一流大学。实际上,世界一流大学本身是多元特质的,每一所大学之所以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道理,而最大的道理就是特色。

  一方面,兰大会在面向前沿科学问题时,能够盯得住,还可以咬得下来。同时作为一所在西部之西的大学,解决西部的问题,就是解决中国在未来发展当中的难题。对我们来说,我们用这样的一种哲学思想,用这样的一种理念,激励我们自身,让我们每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真的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当我们俯身看现实、看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国家在慢慢的提升并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很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民生的、医疗的、教育的问题。这些都是大问题,而且这样一些问题都是全球共同关心的,貌似不高大上,而它恰恰真的是高大上的一些问题。

  比如,贫困问题是全世界一同面对的,兰大能够参与一些工作,这也是我们的一份贡献。这些贡献可能用当下惯性的指标来衡量的话,可能不见得被纳入评价指标,但是我们自己认为这就是国家需要的。

  :兰大将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比如花大力气研究青藏高原问题、祁连山问题、干旱半干旱等看似“不高大上”的问题。但我们正真看到如今一些高校更愿意把精力放在热门领域。您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

  :教育是千年大计,一定要避免泡沫与浮躁,否则就难以寻找自我的定位,难以明确自己的方向,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说文人最忌的就是人云亦云,而科学研究也怕走这种热闹的地方,大家蜂拥而至。

  就西北来说,家里做的第一碗面都是给最尊重的人。过去,在高校科研领域,头一碗面,从做到吃都可能让别人吃掉了。我们就是蜂拥而至地吃大锅面,递上去上百个碗,把这样的领域一下炒起来了,等到这样的领域真的要数出个一二三、谁引发引领的时候,猛地发现,怎么好像没中国人的身影。这就是个问题,所以这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到高校,大家共同在思考的问题。

  对我们兰州大学来说,我们既要跟东部发达的、人才济济的学校一样,努力争取去做一些引领性的工作、前沿性的工作,但是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在别人不关注或者尚未关注到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些独树一帜的事情,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特色展现出来。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面对西部高校的现状时,曾说,这个时代的脚步不会停下来,不会因为西部欠发达而等你。作为西部之西的兰州大学,如何加快发展?

  :现在是一个慢进则退,不进则溃的时代。别人已经在前面,你已经落下几百米,哪怕在长跑当中你就落下了几步,都很难再追上去。除非你在跟跑的时候,你是在用心观察、蓄力寻找超越的机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留给你的机会不多。

  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西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后来我把“欠”字改了,用了一个“待”字,称西北为经济待发达地区。

  我个人认为,“经济欠发达”透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甚至有点抱怨,不够主动、不尽积极。“经济待发达”,这就更有一份责任,透出一份改变的使命,所以就会更加积极,更加主动,而且更加风轻云淡,看轻、看淡经济的作用,更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生发现机会、捕捉机会、创造机会、找到特色这种捕食的能力。

  :应该说是兰大从班子到教师,包括到我们的学生,我们真的是意识到而且深刻地感受到时代对我们的冲击。

  从我们学校的预算来说,以亿为单位,有的学校减掉前面的百位数,剩下的经费预算都比我们多。假如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来说,想在正面战场跟别人去肉搏,抢同一块肉,留给我们的机会有,但小于别人。

  时不我待,没人等你,穷不是落后的理由,唯一的理由就是你假如败了,就是你自己首先败的。因为对任何一所友邻大学,即便是我们国内再富的大学,也就是最近十几年才富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没有一个是在富裕的土壤上成长壮大起来的,怎么别人用10年、20年的时间就能够抢占很多的机会?当然有他们地域的、人才的、阶段的、机遇和窗口的优势,我们至少心里不能够因穷而穷、就穷而穷。所以要把大家的这种心气给调动起来,把我们的管理真正地逐渐转变到服务学生、服务老师、发展和建设学校上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有发展感和成长感,让我们的老师有获得感,体面感和成就感。

  所以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跟我们学生和老师的成长结合到一起,提升学校的文化和发展氛围。把这样一些方面做好后,其他优秀大学能做到的,假以时日,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当然,即便如此,我仍然想说,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用西北人的憨厚、敦实和持久力,用骆驼精神砥砺、接续。关键之处在于,怎么能够把学校、老师、学生头上蒙着的那一层纱,给他拂开,透出坚韧不拔、坚守奋斗的底色。

  :近期,我们开始实施兰大的“2025行动计划”,梳理出了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十六个方面的问题。每一个方面,我们有专责的部门、专门的措施、专门的步骤来逐个加以解决。主要是聚焦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短板上。

  比如本科教学问题,我们如何能够进一步发挥我们过去的优良传统,逐步提升老师的育人自觉,提升学生求学和求知的欲望,优化基础知识学习、实践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卷、学生考试的传统单一方式。归结一点,老师要教得好、教得活、教得满足动态发展需求。学生要主动学、参与教,还要带着问题学,并且学生与老师之间还要相互激励。老师要去激励学生,不要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向社会、走进实验室,实践、实习,还要引导学生热爱一门终身必修课——体育锻炼。

  又比如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上,怎么能够发挥兰大的特色?一定要让国外的专家及其团队到兰大后能有他们感兴趣的事儿干。比如我们做地球科学,研究沙漠、青藏高原、草学,兰大就有先天的优势,是其它地区不能够比拟的。像这样一些研究领域和科学问题,是兰大所在的中国西北特有的题材,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依托地域特色和自然禀赋,我们就非常有可能把相关领域的国际高手请过来、稳下来,甚至为我所用。我认为,我国现在已经过了、而且必须要快速地越过那种请几个国际大腕来给你充脸面的阶段。你得让外国学者来了以后,跟我们一样充满着激情地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因为在他们家没这些样本、没这些自然条件,这样的合作和引进就真的有意思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关注微信平台
获取更多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