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26 14:42:09 | 作者: 眼影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凤凰两会记者宋东泽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他表示,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由来已久,但学校也在根据社会的需要与科学的发展对课程进行改革,将学科特点与社会需求结合到一起,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正在择业的学生,他建议,选好领域,眼光放低一些,做最对自己最合适的工作。针对目前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他主张,导师要承担更多责任,与家庭、学校一起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谈到兰州大学开展的“一带一路”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研究网项目,他表示,研究数据共享将是“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合作的研究机构与国家的一种共赢。以下为专访全文。
凤凰两会记者宋东泽:严校长你好!您十分关注高校人才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您认为当前高校人才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就业之间是不是存在脱节问题?
严纯华:学校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由来已久。因为学校的知识来自实践的总结整理和凝练,于是它教的一定是一般性的方法和基本性的原理。即便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体系,它也一定用理想化的模型,从而能够使得学生便于学习。所以,这自然而然使得我们怀疑,学校学的东西是不是没用。
然而对于学校来说,它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就业的方向设计针对性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学这种集体式的教育的一个基本的规律。
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而言,它是要给学生筑牢基础知识,学生学了这么多东西以后,能够完全满足未来的各种需求,因为学校教的是方法,是思维,是碰到一个问题,如何分析、解决,所以除了少数的专业以外,学校会希望学生继续深造,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凤凰两会记者宋东泽:许多年轻人虽然有较高的职业追求,但在就业选择中却屡屡碰壁,您会给这些年轻人什么建议?
严纯华:我觉得从就业来说,尤其是当下,每年要有1100万以上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要涌入到社会去,而学生本身,他对职业的选择,职位的选择以及区域的选择,它是有限的。
我给大家有三个建议,第一,选好行业领域,不要扎堆;第二,眼睛可以往下看一点,这样会为你以后往上走、往高飞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一定要量力而行,因为你想做的工作,别人也想做,此时就应该错位发展,选择最对自己最合适的。但是就业这件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天上掉馅饼,必须要有一些付出,来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
凤凰两会记者宋东泽:教育部发文要求逐步提升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您认为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待遇与学术型硕士是否有差异?
严纯华:对于专业学位,还是学术学位,本无贵贱之分,只是我们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不一样。
对于学术学位而言,它主要的资助体系来自于科研经费和国家对研究生的拨款。对于专业学位来说,它除了国家投入与研究经费以外,还需要学生能真正地处理问题,参与到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去。所以这两个资助体系理论上是不太一样的。
对于评价体系,如果说学术学位不写论文,学校怎么标示你的研究成果?但是专业学位不做应用,你光写论文就缺了什么。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不同路径,要分类培养,使用不相同的评价体系。
凤凰两会记者宋东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您认为造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哪些?作为导师,在心理健康领域能够给学生哪些支持?
严纯华:第一,导师是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必须担起来的责任。你应该有序地、有效地安排学生的方向,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地给予回应和讨论。
第二,我会常常跟学生说,研究就是一个以失败为主旋律的工作。这种失败其实就是什么?不单单是对研究能力的磨砺,更是对做人的磨砺。
第三,学校、导师一定要配合家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学生是为了今后的生活,提高一点境界的基础,对这种的学生,你要充分的理解;有的学生家庭很难,家里希望他早一点工作,那么你就要看他有没有成为科学家的潜质,假如有,你要引导他、资助他,假如你觉得他更适合做一个普通的研究者和开发者,你要适时地让他就业。
所以老师和学生要产生这种共识,经常会有学生想做某一件事情,但因为家庭的压力,不让他继续读博士、做博士后,这会导致学生特别崩溃。这样一个时间段,老师和家庭要理解学生,并且予以引导。
我不得不说,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学习不好或者恋爱失败,这和十年前的状况差不多。
但是现在另外一个因素抬头了——学生跟家庭、跟父母之间的关系。由一些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易产生矛盾。因而学生一方面学习的压力大,另外一方面自己的前途又不明朗,再在这样一些问题上一纠结,这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凤凰两会记者宋东泽:您认为高校课程教学体系会对大学生就业和生涯规划产生什么影响?
严纯华:这个影响是很大的。就看这么过去的40多年,一个非常传统的学科,它虽然还在一个原来的轨道上,但它在发展,已经注入了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每一门课程的名称依旧,但它的内容已然翻新了几次,无论是它的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与时俱进了。
所以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他希望的是从社会的需要,从科学的发展,学生永远能够站在最前沿,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方法。
高等院校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把学科的特点与需求结合到一起,把课放到车间、放到田头去?做文科的,如何到人群中、社会中去?所以这时候就又有了新的变化。
凤凰两会记者宋东泽:我们不难发现到兰州大学在开展“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观测研究网项目,目前进展如何?中外学子目前是如何协作的,以及我们如何吸引海外学子加入这一个项目?这一个项目对国内其它高校有什么借鉴意义?
严纯华:兰州大学所处的甘肃兰州,地形地貌丰富,背靠祁连山和青藏高原。作为西部生态屏障,加之长期的研究积累,兰州大学成立了生态学院,是国内的A+学科,地球科学是我们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
“一带一路”上的大气观测网,就是东起兰州,从我们渝中校区的萃英山上开始,一直通达到巴基斯坦和中亚地区。
图注:2023年6月15日,“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首个国外观测站在塔吉克斯坦沙尔图兹建成
这种国际合作,一是数据上的交换共享,二是研究结果既能够在当地以开源的形式公布于众,为世界所共同享用,同时还能够对一些灾害进行预测。
那么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合作的研究机构与国家是一种共赢,对于学生之间是相同,那我们的学生、留学生、外国的学生一起来做,导师的队伍也会这样融合。